人们常说“得陇望蜀”,为何偏偏提到“陇”和“蜀”这两个地方?
2020-03-28 23:01:38 发布于 社区频道
房价排行
(2025年4月)
城市 |
单价(元/㎡) |
同比 |
深圳 |
66457 |
-0.42% |
上海 |
65000 |
-5.45% |
北京 |
54405 |
-10.52% |
厦门 |
38462 |
-16.54% |
杭州 |
34878 |
-4.57% |
广州 |
33750 |
-14.55% |
三亚 |
31376 |
-9.86% |
南京 |
25982 |
-8.49% |
天津 |
25900 |
+26.26% |
福州 |
21730 |
-7.45% |
珠海 |
21635 |
-6.68% |
宁波 |
21258 |
-11.66% |
东莞 |
19990 |
-15.23% |
苏州 |
19884 |
-11.27% |
金华 |
16190 |
-6.94% |
打开微信“扫一扫”,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
“得陇望蜀”中之所以提到这两个地名,是因为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情节中有这两个地方。
首先,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个成语的大意。陇和蜀都是中国古代地名,陇地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部,与四川、陕西接壤;蜀地相当于今天四川省中西部。“得陇望蜀”大意为得到了陇地,还想攻取蜀地,与俗语“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”类似,都是形容一个人得寸进尺、贪得无厌。
其次,了解了催生这个成语诞生的语境后,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拿陇、蜀二地说事儿了。“得陇望蜀”这个成语的雏形,发生在东汉光武帝刘秀平息分裂叛乱之时。东汉初年有两股地方势力自立为王,与东汉朝廷对抗,一个是西州大将军隗嚣割据的陇地,另一个是蜀郡太守公孙述割据的蜀地。公元32年光武帝刘秀御驾亲征,先是将隗嚣围困攻下陇地,之后将前来救援的公孙述也围困起来。
此时虽然两军还在僵持,一时也攻不下城池,但已胜券在握,于是刘秀留下大将军岑彭继续作战,自己先班师回朝了。刘秀临行前留下一封书信给岑彭,敦促他在攻取了陇地的基础上乘胜追击、收复蜀地,即《后汉书·岑彭传》中记载的:“人苦不知足,既平陇,复望蜀,每一发兵,头鬓为白”,这句话大意为刘秀承认自己得陇后还想攻取蜀地的想法属于贪念。
所以说刘秀平反分裂判断的历史是“得陇望蜀”成语诞生的最早语境,但真正带火这个成语的却是在此之后的另一位历史人物——曹操。
话说东汉末年分三国,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。公元215年魏国政权缔造者曹操亲率大军攻打割据汉中近三十年的张鲁,拿下了属于陇地的汉中。由于汉中是蜀郡的咽喉和门户,拿下了它就相当于打开了蜀郡的咽喉和门户,与蜀郡的军事力量直接对峙。若在此基础上乘胜进军,对蜀国将是个巨大的威胁,有助于扩张魏国的势力范围。对此曹操手下的谋士刘晔和权臣司马懿相继劝说曹操乘胜追击,但曹操却以一句“人苦无足,既得陇右,复欲得蜀”来暗喻此二人的建议过于贪婪,继而拒绝了他俩的劝谏。
综上,虽然东汉光武帝刘秀和曹魏政权缔造者曹操,都曾面临过“得陇望蜀”的军事作战局面,但人们提起“得陇望蜀”这个成语时,常常会联想到曹操而非汉光武帝刘秀,人们产生厚此薄彼态度的重要原因在于:按理说得陇望蜀是难得的军事良机,汉光武刘秀借此良机乘胜追击来获取更大的胜利,是顺势而为没有什么悬念;但曹操对此却反其道而行之,放弃了良机,此举不但显得很反常,也和曹操一代枭雄的人设相冲突。
曹操为何行此反常之举因此成为千古之谜,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探究没有停止过,所以在世人的认知中,成语“得陇望蜀”也因此和曹操的故事紧紧连在了一起。
作者:高远
我们国家的文化博大精深,其中,又以成语为非常精彩的部分,大部分为四个字的成语,不但有各自的典故来源,更有丰富的含义,运用广泛,让人惊叹。
“得陇望蜀”这个成语,同样也有自己的来源,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成语的来源吧。
一、“得陇望蜀”的来源
“得陇望蜀”最早出现在《后汉书》当中,《后汉书》是一个历史传记,是“二十四史”之一,记录的是东汉的整个历史。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的范晔主持编撰。
这一段故事讲述的是东汉的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的故事。西汉末年,汉朝皇室成员刘秀力挽狂澜,重新统一了国家,建立了东汉。但当时,整个国家还处于军阀混战的时期,各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军阀控制着,要想统一全国,就需要将一个个的军阀整合到自己的麾下,有的时候,就需要利用战争的手段。
“陇”是“甘肃”的古称,“蜀”是四川盆地的称呼。这两个地方挨得很近,如果从地图上看,可以认为就是邻居,两边只隔着一座秦岭。
汉光武帝刘秀当时打甘肃东部地界的隗嚣,隗嚣就去联合盘踞在巴蜀地区的公孙述,两个人一起联合对抗刘秀。那年是建武八年(公元32年),刘秀已经拿下了隗嚣,回到洛阳去了,但他早已经决定了还要去收拾公孙述,于是安排了大将前往巴蜀。
他的军事实力分分钟碾压公孙述,而且从他的角度来看,整个天下都是他们刘家的,他从割据的军阀手里收回先祖的土地那是天经地义的。所以不存在什么“贪得无厌”的意思,更多的应该是调侃。
二、“得陇望蜀”与曹操
“得陇望蜀”的意义往往被世人用来比喻“人不知足”,吃着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。
后来,东汉末年,到了曹操的时期,曹操的故事将这个含义给发扬光大了。曹操当时要去攻打汉中。汉中属于“陇”地,同时也是“蜀”地的咽喉,取得了“汉中”,就可以大军长驱直入巴蜀地区。
当时东汉还存在着,三国时候的魏国还没有出现,曹操还是东汉的权臣,被誉为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人物。
其实,这一直是个千古谜案,为什么曹操不愿意打蜀地呢?不清楚。
但,他说的“得陇望蜀”就跟刘秀的不一样,曹操的意思就是我们常见的意思,“贪得无厌”。
三、“陇”和“蜀”
“陇”是甘肃的称呼,在古代地区属于国家的一个中心区域。特别是甘肃东部地区,临近陕西省的关中平原,向来是世家贵族出现的地方。“蜀”是四川盆地的总称,从秦朝开始,就是一个富裕的地区。
唐朝以前的中原王朝,往往会以关中平原为首都,同时以“蜀”地为粮仓。
四、得陇望蜀的近义词
“贪得无厌”
主要形容,人们的贪心总是不断增多,对于名利和财富从来都不会满足。
“得寸进尺”
“得寸进尺”主要形容,人们获得了一些东西,又想要更多。
总结:
“得陇望蜀”里面的“陇”是只甘肃,“蜀”是四川盆地。意思是拿到了“陇”地还想要去拿“蜀”地,一开始来源于刘秀的故事,但刘秀可能是调侃自己,他并不认为自己贪得无厌。“得陇望蜀”被曹操的故事发扬光大,曹操批评他手底下的谋士“得陇望蜀”“贪得无厌”。从此之后,“得陇望蜀”就成为形容人们贪得无厌的一个成语了。